渔网编织的梭子上下翻飞,智能缝纫机牵引着各色丝线,茶苗在共富基地茁壮成长,老船木经过匠心打造重焕新生……在莒南县团林镇,一批形态多样、扎根乡土的“共富工坊”,正依托“一坊一特色、多点促增收”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团林镇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拓展“共富工坊”的多元发展形态,构建起“因地制宜、多元共生”的发展格局。

小车间助力大民生
南唐家楼村“渔笼巧编共富工坊”里,村民们熟练地穿线、编织渔网、渔笼。借力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村党支部精准对接周边水产加工企业与渔业合作社,将渔网、渔笼等配套产品的外包加工业务引进村里。农忙时村民能领取原料带回家编织,农闲时则集中到工坊赶工。村民张红高兴地说:“以前农闲没事干,现在工坊就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团林镇立足乡村富余劳动力,以承接企业外包业务为核心,通过“集中管理+分散到户”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企业降本与群众增收双赢。
徐家黄所村“鞋作共赢共富工坊”与凯宇鞋帮加工厂深度合作,村民经过免费培训后承接鞋帮来料加工订单。工坊配置智能缝纫机、吸毛机等设备40余台。“农忙时下田,农闲时上岗,每月稳定收入3000多元,挣钱和种地都不耽误。”村民孙兆娥一边缝制鞋帮一边说道。

一条产业链带来多重收益
李家桑园村“春秋茶工坊”,融合种苗、文旅、农服等产业,创新“土地金+薪金”多渠道增收机制,村民以土地入股获得固定收益,平时还可到工坊务工,日均收入八九十元,人均年收入超3.5万元。
团林镇立足乡村“土特产”,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方向,推动各村农业生产与加工制造、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业态有机结合,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中沙沟村“蜜桃飘香工坊”采用“工坊+基地+农户”模式,整合全村蜜桃资源,种植基地挂牌设立观光采摘园,以“蜜桃经济”带动“旅游经济”,打造了“春天闻花香,秋季摘蜜果”的增收模式。2024年村集体预计可以增收超过10万元,种植户每年可以实现增收6000多元。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和零售企业,蜜桃卖到黑龙江、广东、新疆等地,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返乡创业激活一池春水
桃花一村“归雁人才”韩超,返乡创办“百年古船”家具工坊,运用传统卯榫工艺,将老船木打造成精美家具,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工坊吸纳100余名本地木工就业,辐射周边四个村庄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团林镇聚焦人才回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优化创业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吸引在外能人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返乡创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东朱家沙沟村宋超群,返乡联合村党支部,盘活闲置库房,建成家具加工“共富车间”,引进生产设备,承接外贸订单,年产值达500余万元,产品远销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人均月收入达2600元以上,让村民实现“出家门进厂门”的就业梦想。

合作共赢构建利益共同体
大刘家沙沟村与本地泰来塑业公司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在村内设立编织袋加工工坊,帮助企业降低用工与场地成本,同时有效激活村内闲置劳动力,吸纳20余名妇女就近就业,月均收入超2500元。
团林镇遵循市场规律,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建立村企合作、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实现“企业获利、集体增收、群众受益”多方共赢。
宅科村将闲置老厂房改建为“匠心智链共富工坊”,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合作,明确产品标准,定向吸纳本村及周边劳动力40余人,人均月收入超4000元。
如今,团林镇的共富工坊正从单一模式向多元业态转型,活力持续迸发,逐步形成“多点开花、全域联动”的生动局面,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慕林彤)
编辑:王怀正
审核:王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