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之窗:(琅琊新闻网记者报道)沂蒙精神是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沂蒙精神代代传”红色文化文艺创作研讨会的举办,既是对历史与英烈的深切致敬,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自觉担当。
“沂蒙精神代代传”文学艺术创作传播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催生了大批精品力作,在全省文艺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于探索出红色文化传承新路径,为全国红色文艺创作树立了标杆。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躬身践行。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沂蒙精神的内核,正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军民深情。弘扬沂蒙精神的文艺创作,必须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沃土。
从歌剧《沂蒙山》的感人肺腑,到京剧《燕翼堂》的荡气回肠,再到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的真情流淌,每一部作品都是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心血结晶。红色小戏小剧深入田间地头、基层社区,线上线下参演观看人数突破300万人次,“群众演给群众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品牌响彻全国。
惟有以人民为表现主体、服务对象,文艺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惟有让文艺活水滋养人民心田,才能凝聚起广泛而磅礴的精神力量。
这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使命担当。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弘扬好红色基因,是神圣使命,更是政治责任。
在这份时代答卷上,我们出台全国首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地方法规,以制度筑牢长远根基;规划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吸引《我们的河山》等450余部作品拍摄,让静态红色旧迹变身为红色文化“生产车间”;扎实推进沂蒙精神“三进”工程,开展万余场宣讲、覆盖超200万受众,沂蒙精神在广阔天地落地生根。
此次创作传播活动,催生上万件作品、掀起全民创作热潮,印证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惟有自觉担起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使命,才能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薪火相传。
这是奏响文化“两创”时代强音的生动实践。
沂蒙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弘扬,绝非简单的复制和说教,必须在“两创”方针的指引下,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
近年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聚焦革命历史与现实题材,推出纪录片《新沂蒙》、电影《大突围》等力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尤其《生万物》,深挖沂蒙乡土底蕴,唤起了年轻人对家乡和祖辈的回望,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范本。这些作品的“井喷式”成功,背后是山东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领时代新风的魄力与追求。
事实证明,惟有坚持活化为要,创新传承模式,丰富呈现载体,才能让沂蒙精神的影响力、辐射力、感召力实现几何级增长,始终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伟大精神穿越时空。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凝聚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力量,以饱满热情、激昂笔触、多彩镜头投身创作,不断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让沂蒙精神绽放永恒的光芒。
编辑:叶彦君
审核:王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