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沂蒙老区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头条
央媒看临沂丨《半月谈》点赞临沂:红色沂蒙,遍地英雄
发布时间:2025-09-13  作者:叶彦君  阅读:15280次   来源:琅琊新闻网

沂蒙之窗:(半月谈记者 叶婧)9月12日,《半月谈》刊发《赓续红色血脉丨红色沂蒙,遍地英雄》,报道了沂蒙这片镌刻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精神密码的红色热土,既见证过抗战烽火中"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嫂"的悲壮史诗,也谱写着新时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温暖篇章。琅琊新闻网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赓续红色血脉丨红色沂蒙,遍地英雄

1944年除夕夜,一伙日伪军突袭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的朱村。为掩护被困群众撤离,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与敌人展开激战。24名战士壮烈牺牲。为纪念他们,每逢大年初一,朱村百姓都要在烈士墓前放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以祭奠英烈。

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这里的每一座山头,都是巍峨雄壮的“英雄纪念碑”。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临沂为抗战老兵提供集中照护服务,出台全国首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地方法规,让“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代代传承。

英模犹在

临沂市沂南县有一家“山东省抗战老兵照护中心”。每天14时,这里都会准时响起音乐,在护工带领下,老人们活动筋骨,放松心情,97岁的朱有芹就是其中之一。“当兵打仗不能怕死!不然怎么打胜仗?”说起曾经的峥嵘岁月,朱有芹忍不住挥舞他残留着弹片的右手,字字如铁、声声激昂。

1944年3月,年仅16岁的朱有芹毅然加入八路军,后编入鲁中军区老四团,踏上保家卫国的征途。1945年3月的一天深夜,鲁中军区的战士们打响了解放蒙阴城的激战。墩台火光冲天,机枪喷吐火舌,枪炮声不绝于耳。朱有芹多处负伤,却一直咬牙坚持,直到战斗胜利。“轻伤不下火线,才能打下一场场硬仗。”朱有芹说。

在临沂市沂水县养老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半月谈记者见到了99岁的抗战老兵景宝梅。屋内,床铺收拾得干净整洁,夏被叠得方方正正。景宝梅常坐在阳台上,任由阳光洒在她带着疤痕的颧骨上。

“以前这里是长长的一道疤,现在皱纹多了,看不太出来了。”18岁参军抗日的景宝梅说,抗战时她担任部队卫生兵,在战场救治伤员时,一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弹片划伤了脸颊,留下了这道伴随一生的伤痕。

一道道伤疤,既是峥嵘岁月的见证,也是陪伴沂蒙抗战老兵们的勋章。

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有一批沂蒙女性怀着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倾尽全力支援革命,在共和国的功勋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名字——沂蒙红嫂。

沂蒙革命纪念馆外的雕塑 王彦冰 摄

“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这句改编自小说《红嫂》的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的主题曲歌词,讲述的是沂蒙红嫂祖秀莲与八路军战士郭伍士在80多年前结下的一段“军民鱼水情”。

1941年秋,在沂蒙山区挡阳柱山的一场战斗中,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子弹从他嘴部射入,从脖后钻出,敌人又用刺刀在他身上连捅数下。九死一生的郭伍士苏醒后,爬到了一公里外的祖秀莲家门前。祖秀莲急忙把他扶进屋里抢救,杀了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来熬制鸡汤,给他补养身体。为了不被日军发现,祖秀莲又把他转移到村西的一处山洞中。经过29天的精心照料,郭伍士才从死亡线上生还回来。

1947年,郭伍士复员后没有回山西老家,而是来到沂蒙山区安家落户,踏遍了八百里沂蒙,边卖酒边寻找祖秀莲。历经8年,郭伍士终于在沂水县桃棵子村找到祖秀莲,并认其为母,为她养老送终。

这段母子深情的故事在沂蒙山区广为流传,其中有首儿歌唱道:“郭伍士,受重伤,幸亏遇到祖大娘,大娘为他扫蛆虫,大娘为他煎药汤,大娘把他伤养好,他把大娘当亲娘。”

2017年5月,临沂支前红嫂文化博物馆开馆,郭伍士寻找祖秀莲期间使用的黑色酒篓被永久收藏。

史海钩沉

近年来,临沂市深入推进沂蒙党史研究和成果应用。一批新发现的史实资料和文物被陆续收藏进沂蒙革命纪念馆中。

“这份新增的史料,第一次明确提出创建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沂蒙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赵小慧手指着一份电报拓印件说,这份题为《关于山东战略计划问题致毛泽东等电》的电报,署名郭洪涛,于1938年5月30日发送,其中明确提出“创造以蒙山、抱犊崮为骨干……之根据地”,并阐述了“为什么选择沂蒙山区根据地”。“沂蒙”这个名称就此固定下来,成为临沂、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重要的政治、军事、精神符号。

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清宝表示,充实后的展陈,呈现了更多深入挖掘的历史文献、革命文物,以抗日战争时期为重点,进一步理清了沂蒙精神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让沂蒙红嫂、战斗堡垒村、战争英雄等红色故事更为鲜活。

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红色资源,临沂市成立了沂蒙精神研究中心、沂蒙干部学院,每年开展社科专题研究,深挖沂蒙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沂水县,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的诞生地,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是全省抗战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

来到位于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旧址,一条全长800米的同心街被修缮一新,粉皮坊、煎饼坊、豆腐坊等一批体现夏蔚红色历史特色的展示体验场馆正在改造提升中。

“街上最重要的一处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东门,此前这里曾因故封闭。在同心街打造过程中,我们结合陈毅、粟裕、郭洪涛、张经武、黎玉、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山东分局工作、生活、战斗等历史,做了大量研究,最终修复了旧址东门,还原了当年分局工作生活场景,增强了研学氛围。”夏蔚镇镇长徐斌说。

此外,沂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还参与编纂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沂蒙》。沂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同艳介绍,该书于2022年2月出版,分为分局成立、转战沂蒙、重要人物、红色记忆、水乳交融、历史贡献6章,共39万字,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这一视角,记述了山东分局领导广大人民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歌颂了山东人民不畏强敌、顽强斗争、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精神永传

在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观众走过《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广场,来到“我在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沉浸式剧场,观看沉浸式村庄展演。一对扮演当代大学生的青年男女,来此寻找85年前来自抗大一分校的岁月拼图。他们的精彩表演,把观众带回曾经的烽火年代。

抗大一分校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1938年12月创办于陕北,1939年11月东迁沂蒙,于1940年1月抵达沂蒙山区的东高庄村,开始了在山东敌后办学的艰难历程。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沂南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打造了“我在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项目。在此过程中,项目组发现看展板、听讲解已无法满足观众需求,便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历史氛围感,让大家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沉浸式体验、近距离触摸中接受红色教育,感受扣人心弦的历史瞬间。

临沂市沂蒙红孩子文艺先锋队的房沫昕在讲述红色故事 郭绪雷 摄

“我们结合不同的场景,编排了时长20至30分钟的‘小戏小剧’,演绎抗战故事。”徐清宝说,抗战时期,“小戏小剧”就是党的文艺路线实践方式之一,用于教育鼓舞群众。如今,新时期的“小戏小剧”创演工程正在沂蒙山区铺展开来。目前,临沂各级已编排《跟着共产党走》等红色剧目440部,叫响了“群众演给群众看、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全国品牌。

“让精神光辉在革命旧址闪耀、红色故事在文艺中焕新、英雄事迹在新时代续写。”临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孔现说,临沂市系统推进沂蒙精神弘扬践行,打造小戏小剧知名展演品牌,创新沂蒙发布厅典型(品牌)发布形式,走向全国开展“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宣讲。未来,临沂还将持续深化沂蒙精神传承,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基因永续相传,谱写新时代红色篇章。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动人的旋律,在沂蒙大地上永远传唱。


编辑:叶彦君



审核:王永笑



  • 电话:19853936099  手机:18605390492

    邮箱:ymzcwang@126.com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路64号慧谷时空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sdjzgk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