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之窗:(记者 秦承军)8月的临沭,骄阳似火,一条条整洁平坦的农村公路如丝带般穿梭于田野阡陌,串联起农家院落、产业园区与旅游景区。冷链车载着蓝莓疾驰,农家乐飘来饭香,骑行者在彩色车道掠过……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路畅、景美、人和”,临沭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笔,在鲁东南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交通答卷。
从“通”到“畅”:一张蓝图绘到底,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路修到果园边,苹果直接地头装冷链,往年卖到周边地区,今年发往全国。今年好果一公斤能多卖15元,100亩地增收近30万元。”临沭县玉山镇海良家庭农场的丁海良说。
作为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临沭县自实施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要求的“四好农村路”以来,紧扣乡村振兴、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等需求,编制了《临沭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2021-2025),开展《临沭县“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2026-2030)的编制,统筹衔接高速、国省道与周边县区道路,构建起“县道为骨架、乡道为脉络、村道为毛细血管”的三级路网体系。
近3年来,该县累计投资4亿多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50公里,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330公里,实施惠及40余个村居的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80余万平方米,改造中小桥梁17座,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县乡三级以上公路占比超63.6%且逐年提升。
路通则百业兴。沭牛路、沭郯路沿线,蓝莓园、柳编坊、红色馆等串珠成链。“以前路窄坑洼留不住客,现在路宽景美,周末客流能翻三倍!”曹庄镇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依托“四好农村路”,村里打造“红色+生态”旅游线,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
从“管”到“精”:一套机制管长效,织密公路养护“防护网”
“三分建,七分养”。临沭县构建“县有路政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三级管护体系,创新推行“路长制”——设公示牌明确“路长、管养单位、责任人”六项清单,安全隐患整治率达100%。
养护更重科技。采取分类管养模式:关键路段由专业公司管养,重要路段引入社会化服务,一般路段结合环卫一体化实行物业化保洁;推广预防性养护,配备自动化扫路车、洒水车,养护效率提升40%。“过去靠人力,现在‘机器换人’,路面更平更省力。”临沭县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运”到“活”:一批服务举措促融合,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公路围绕产业建、产业依托公路兴”,临沭推动“四好农村路”与城乡客运、农村物流、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路”真正成为“富民路”。
沭牛路南段改造提升后,大兴镇依托沿线蓝莓基地建交易市场,沿路设置交易摊点80多家,打通“种管采——产加销——农旅贸”全链条。盛果期,大兴村蜜果供应链公司、顺丰速运日接单量可达4000余单。
城乡客运一体化提“温度”。作为全省示范县,临沭优化公交网络,2022年投入1980余万元更新38辆纯电动公交车,建设充电桩33个,实现“出门有公交、换乘无缝隙”。在店头镇东沈马村,金源蓝莓农场的7个基质蓝莓大棚拔地而起,农场负责人刘学连说:“城乡公交站就设在农场门口,方便游客前来采摘、游学。蓝莓果上市后,每公斤能卖到240元,打心底里高兴!”
物流网络畅通“血脉”。建成县级物流园2个、乡镇分拨中心9个、村级快递网点220余个,实现“县镇村三级覆盖”。近年来,全县快递进村单量年均260余万件。柳编、蓝莓、红薯等农特产品通过“公路+电商”年销售额超8亿元。
“农村公路+”催生新业态,玉山镇“遇山半里”乡村振兴片区沿线串起采摘园、农家乐、特色民宿、手工文创等经济业态,青云镇沂蒙好栗百千工程示范片区,在沙窝村打造了手造、民艺、文创等产品供应链基地。
从“实”到“深”:一股合力抓攻坚,谱写交通强县“新篇章”
“四好农村路”背后是“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合力。临沭县委、县政府成立“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发改、财政等部门保障资金,自然资源部门保障用地,农业农村部门抓环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格局。
“今年,我们将以‘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信用交通县’试点创建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路条例》,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推动路网质量、安全水平、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临沭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兴壮说。
从“路不通、人难行”到“路路通、百业兴”,临沭县的实践印证:农村公路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城乡融合的纽带、产业升级的引擎、民生幸福的载体。一条条畅通、美丽、致富的农村公路,正铺就乡村振兴康庄大道,绘就“强富和美”现代化临沭壮美画卷!
编辑:叶彦君
审核:王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