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之窗:(记者 张萍)步入沂南县马牧池乡红嫂家乡旅游区,老石屋错落有致,石板巷纵横交错,斑驳的石头镌刻着光影印记。
巷子里,来自济南的准大一新生刘梦凭录取通知书免门票进入红嫂家乡旅游区,正驻足细看古院落里一块影壁墙——《生万物》中的宁绣绣(杨幂饰)正是从这里迈出脚步,走向了命运的分岔路。漫步景区,许多游客手持手机,对照剧中场景一一打卡……逐渐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跟着影视游沂南”的热潮。
资料图片
不远处,古县城里拍摄的《我们的河山》,讲述了“书生党员”庄埼风(王雷饰)为代表的崮城县基层党组织与日寇、顽匪斗智斗勇、以弱胜强的故事。
《生万物》自8月13日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以来,首播收视率即突破2.68%,爱奇艺站内热度突破1万,该剧中90%的场景取景于沂南县。8月16日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我们的河山》取材于山东抗战真实历史,也全程在沂南取景。这两部大剧将沂南,这座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县城再次推向全国荧屏。两部剧取景地——红嫂家乡旅游区适时推出优惠政策:截至9月1日,准大一新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免门票打卡取景地,解锁“奇妙之旅”。
沂南的探索不止于此。自2008年建成至今,红嫂家乡旅游区已孕育出450余部影视作品,从深情厚重的《红高粱》到热血激昂的《铁道飞虎》,从粗粝真实的《斗牛》到荡气回肠的《沂蒙》,每一部都让红嫂家乡旅游区的名号愈加响亮。
资料图片
近年来,沂南县持续深耕影视产业链条,构建起“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人才赋能”的三维体系,并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基金,以“红色文化+影视产业”为内核,围绕沂南文旅资源,打造集稀缺性拍摄场景+专业技术支撑+一站式生活服务的全链条影视拍摄服务体系。
沂南县以“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常山庄为核心,原址保留打造出367个古院落、石板巷等抗战时期古村风貌场景,新建60座不同风格的民国建筑,配套专业道具库有1000多个品类,储备群演团队1500人。通过系统性布局,沂南县已形成集影视拍摄、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在沂南,影视是入口,山水是载体,永不褪色的红色文化才是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底色。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沂南县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定《沂南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2022-2035)》和红色旅游融合方案。以深厚的红色资源为根基,以“影视+文旅”深度融合为战略支点,聚焦“红嫂事迹、红色演艺、影视体验”三大亮点,构建了全域联动的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沂南县不断创新文旅演绎方式,打造“沉浸小院+山村剧场+科技赋能”立体模式,创作出30余个红色小戏小剧剧本,推出了《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等11个沉浸式小院演出剧目,打造东高庄红色文化实景演艺体验剧目《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与影视结合推出《重走支前路》行进式表演剧目,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与沉浸式体验实现多维融合,红色文化实现从“静态陈列”到“活态展演”的转变。截至目前,各类红色演出已超1.5万场,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实现游客数量增长300%。红色基因、革命文化在沂南有了多层次、立体化表达。
中国旅游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高舜礼认为:“影视IP的爆火为拍摄地文旅发展提供了绝佳契机,但如何将‘流量红利’转化为‘长尾效应’,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善用‘借势营销’,推动影视基地从单一拍摄功能向‘文旅商’综合体转型升级。”而沂南,正在将“流量红利”转化为“长尾效应”。
下一步,沂南县将以影视IP为支点,构建完整的沉浸式体验产业链,通过场景再造、内容共创、科技赋能等手段,让游客从“打卡拍照”升级为“深度参与”,形成可持续的文旅消费生态。
编辑:叶彦君
审核:王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