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一大早,临沂市沂河新区白沙埠镇党委政府大院里突然响起阵阵锣鼓声,一群孝河沿岸村里的白莲藕种植户们把一面绣有“千年孝河一朝治理 情系民生勤政爱民”的锦旗送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超的手中。“这面锦旗我琢磨了很长时间了,必须表达我们这些孝河白莲藕种植户对党委、政府的感激之情!”姜自祥紧紧握住刘超的手说。

当地群众缘何敲锣打鼓给党委、政府送锦旗呢?这源于今年镇上情系民生、勤政为民,修缮孝河的民生举措。原来,在白沙埠镇中部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在汉晋时期,孝圣王祥在此“卧冰求鲤、伺奉继母”而得名孝河。该河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5公里,流域自上而下贯穿7个村庄,惠及沿河好几万人民。提起孝河,当地人引以为傲。孝河盛产的白莲藕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清咸丰年间被钦定为御膳贡品。此藕肥、细、脆、嫩,节短肥大,表皮润滑有光泽,脆甜适口,细嫩无渣,富含多种营养,生食或熟食皆宜,素有“沙沟芋头孝河藕,塘崖大米香满口”的美誉。孝河藕比别处的藕自然多出一孔,传说这是王祥的孝心所化,多出来的这一个“圆孔”,便是“孝心”。2002年孝河藕被临沂市农业局评定为“优质农产品”, 2012年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孝河下游白沙埠段就有6座卡水桥,造成排水不畅。其中有一座桥下有地埋14路10千伏高压电缆和燃气管道,不能贸然施工。每年汛期,洪水泛滥,泄洪不畅,导致水位上涨,藕农们辛辛苦苦栽植的上百亩孝河藕大幅减产,甚至绝产,损失惨重。“年年栽藕不见藕”成为众多藕农挥之不去的伤痛。
“孝河是白沙埠镇的母亲河,水域治理事关民生福祉,一定要把孝河治理好,让她造福沿河群众。”白沙埠镇党委书记王文涛斩钉截铁地说。于是,一场治理孝河的战斗很快打响,这个担子最终落在了对整修河道有实践经验的副镇长滕广志身上,本着“修好孝河、保住沿线种植户的莲藕就是最大的民生”这一硬道理,滕广志迅速组织成立孝河治理工作小组,集中智慧和力量展开研究讨论,他率队沿河徒步调研,制定科学治理方案,主动协调沿线各村莲藕种植户、相关村委以及供电、燃气等部门,为施工创造便利。没有资金和施工机械,滕广志出面“化缘”,协调爱心企业捐献24节水泥管涵、40立方米混凝土和500公斤钢筋。对此,沿河群众踊跃出工出力,对6座卡水桥进行拆除重建。

为确保施工进度和安全,镇上积极协调镇供电所、高铁青岛电务段(临沂站)、燃气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地形灵活调整施工方案,对地下埋有电缆的路段采用人工方式开挖桥涵。最终,成功贯穿电缆纵横的“卡脖子”地段。同时,在白沙埠村西孝河水位最低处新开挖向西引入温凉河雨水管网的分流排水沟一条,“双保险”根治下游“肠梗阻”症结。针对水质污染问题,将沿河的4处排污口接入污水管网,彻底解决污水直排孝河问题。
伴随着白沙埠镇辖区的孝河治理问题一个个被攻克,镇上又联系孝河下游兰山区柳青街道有关单位,疏通了市中医院西沿线狭窄处,解决好了终端排水不畅问题,彻底打通泄洪的“最后一公里”,使孝河水在流经白沙埠镇、柳青街道两个区域两个镇街后,顺利流入沂河的怀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镇环保所、农业办、茶山闸管理所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从沂河源头引入优质活水流入孝河,从根本上提升了孝河水质。

白沙埠镇这一套孝河治理“组合拳”打下来,困扰在人们心头多年的孝河水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藕农们多年紧锁的眉头终于露出了舒展的笑容,千年孝河将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态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