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之窗:(记者 秦承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全球舞台上,金正大作为中国农业科技企业的杰出代表,向世界共享了具有革命性的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养分释放的精准可控,更能在土壤中自然降解,将肥料利用率提升至66%至75%,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从中国田间的“种肥同播”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展厅的全球推介,从突破欧美技术封锁到主导国际标准制定,金正大集团以20年深耕为笔,书写了中国缓控释肥技术赋能全球粮食安全的时代篇章。
技术突围:
从“卡脖子”困境到全球标准制定者
20年前,缓控释肥是欧美、日本的“技术专属品”,中国在此领域产能为零、技术空白。彼时,中国化肥利用率不足30%,既面临“增产需增肥”的现实需求,又受困于“增肥伤土壤”的生态矛盾。
国家战略引领下的技术攻坚成为破局关键。自2004年起,金正大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锚定“控释机理、包膜材料、生产工艺”三大核心难题,开启产学研协同攻关。依托国家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团队研发出生物基包膜技术——该技术融合3项国家科技奖成果,实现养分释放精准可控并在土壤中自然降解。
20年来,金正大累计获得158项全球缓控释肥发明专利,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主导参与多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四五”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导制定2项国际标准,彻底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这份技术硬实力已转化为国家产业优势。
据国际肥料协会(IF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缓控释肥产能达1800万吨,中国以720万吨产能占比40%,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2024年中国缓控释肥生产消费量占世界总量近50%,专利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在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上,应用缓控释肥可实现5%—25%的增产,直接助力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产业革新:
从国内“大田革命”到全球技术共享
缓控释肥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通过产业创新让“贵族肥”惠及亿万农民,进而将中国经验转化为全球可复制的模式。
国内产业创新的“中国方案”,始于对农民需求的深刻洞察。
金正大创新推出“控释肥BB掺混肥”应用模式,将缓控释肥与常规肥料科学配比,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同时构建“农化服务中心+作物研究所+示范田”的推广体系——累计投入10万台以上种肥同播机,成立500个农化服务队,在全国28省建设1362个示范点,推广面积超1.8亿亩。
截至2024年,中国缓控释肥90%用于大田及经济作物,彻底实现“贵族肥”平民化。
这份成熟的产业模式,如今正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走向全球。
金正大创新“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服务输出”三位一体出海模式:2025年3月,在荷兰建成首个中国技术主导的海外缓控释肥工厂,辐射欧洲、非洲市场;5月,与印尼最大农资企业AgriAKU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针对东南亚热带气候定制专用肥;在马拉维、坦桑尼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金正大结合FAO“一国一品”项目,为当地玉米、咖啡种植提供方案,帮助小农家庭年均收入增加300美元。
截至目前,金正大缓控释肥技术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展试验推广,建成1000多块海外示范田,技术输出覆盖亚洲、非洲、南美洲等50余国。这种“因地制宜”的出海模式,成为中国农业技术出海的“样板工程”。
中国缓控释肥技术正以创新突破引领全球农业绿色变革,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更环保、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编辑:叶彦君
审核:王永笑